二〇〇八年十一月成都就啟動了新能源汽車戰略。目前,全市有新能源整車企業六家。財政有補貼,示范推廣有目標,國家政策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催生出一個市場。成都下一步考慮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等相關方面推進充電樁建設,促進新能源汽車家庭化。
新能源汽車新政,像一聲春雷,將自稱蟄伏多年的曹國棟“驚醒”。7月22日一早,四川汽車工業集團管理層聚在一起,集體感受“撥云見日”。身為集團副總、新能源汽車事業部負責人,曹國棟感嘆:“我們的步子,竟一下子慢了。”
此前一天,國務院頒布了《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》,從建設充電設施、創新商業模式、完善補貼政策體系、破除地方保護等多個方面,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給予較為明確的支持。
川汽集團進軍這一領域的時間并不短,2008年11月份便啟動新能源汽車戰略。幾年過去,至今賬面上的銷售業績,只有30多輛新能源公交車。國家新政,如何讓步履蹣跚的企業快步向前?
據記者調查,成都市現有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24戶,此番“春天里”的“狂歡”,能否持續長久?

政策扶持 33萬輛的大蛋糕
成都市經信委人士認為,此次頒布新政算是新能源汽車的“第二春”。
第一次春風拂面,是在2009年,國務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車戰略。實施這一戰略的載體,是遴選一批城市,進行示范推廣。“沒有國家財政補貼的推動,這一產業幾乎無從發展。”新能源汽車的成長,受制于成本高企不下。曹國棟舉例說,同為11米長公交,新能源汽車一臺要150多萬,是普通公交的3倍,各級財政目前對其補貼額度幾乎達到一半。
2013年11月,在席卷全國的霧霾爭議中,國家四部委公布第一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或區域名單,今年2月份又公布了第二批城市名單。兩批總計88個城市,2015年前要完成33萬輛的應用任務。
財政有補貼,示范推廣有目標,國家政策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催生出一個市場。從省內看,成都、瀘州的目標均是5000輛,不在試點之列的綿陽,亦提出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,業內人士由此認為,33萬輛是保守估計。
從今年初開始,曹國棟感受到了不同往年的氣息:“以往到外地城市推廣,給的答案往往是等規劃吧,現在他們主動找上門來了。”
今年年中報盤時,全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超過2萬輛,這一數據已近去年全年的水平,更是比前幾年的總和還多。
川汽的訂單,也跟著水漲船高。據曹國棟透露,除了來自成都、瀘州、綿陽的訂單外,川汽的生意做到了山東、河南。“跟河南省多個市簽了一個聯合大單,今年內就要向他們提供1000輛電動出租車,明年數量會增加到5000輛。”
照此勢頭下去,他甚至想,過不了幾年,新能源汽車將代替傳統汽車,成為川汽的主業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