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來,全球儲能電池領域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。機構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6月底,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突破101GW,同比增長110%,首次邁過100GW大關。海外市場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爆發。
市場需求迅速傳導至產業鏈上游電芯環節,寧德時代、億緯鋰能、海辰儲能、瑞浦蘭鈞等頭部電池廠商,均表示工廠已處于滿產狀態,部分訂單已排至明年年初。今年9月,央視財經報道指出,新型儲能市場出現“一芯難求”現象,電芯供應持續緊張。
儲能電芯屬于典型的重資產投資項目,高資金與技術壁壘,決定了其產能建設與市場需求間,必然存在“時間差”。面臨此輪電芯需求暴漲,有產能才能抓住機遇,而能供應上電芯的企業,正成為這一輪增長周期中的“大贏家”。
10月末,又有兩家電池企業通過大規模擴產,來滿足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。
10月27日,遠景動力宣布,擬在湖北宜昌投建智能鋰電池生產基地,規劃年產能40GWh,預計2026年7月實現首顆電芯下線。值得關注的是,該項目規劃建設電極、電芯、電池包全產業鏈產線,擬生產700+Ah儲能電池,供應全球頭部儲能客戶。
緊隨其后,楚能新能源襄陽鋰電池產業園項目于10月28日開工。據悉,該項目聚焦儲能電池、動力電池、Pack、預制艙的研發與制造,年產能規劃達70GWh。至此,楚能新能源在武漢、孝感、宜昌、襄陽四大基地的總規劃產能,將達到300GWh,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。
值得一提的是,據楚能新能源官方披露的數據,今年第三季度,其儲能電池出貨量超25GWh,其中9月單月出貨量已超9GWh。
在頭部電池企業忙擴產的同時,市場分化態勢也在加劇。眾多中小電池企業的產能利用率,長期徘徊在低位,部分甚至不足20%。曾經聲勢浩大的百億級項目黯然退場,部分系統集成商已將自建的電芯產線,交還給電池廠商托管。重組、破產、并購消息不斷。有統計數據顯示,今年以來,已有超過14家上市公司宣布終止、推遲或變更原有儲能項目。
此外,技術迭代的步伐也在加速。587Ah、684Ah等大容量儲能電芯的加速量產,預示著下一代產品或將很快進入市場,一旦下一代主流電芯產品經市場驗證,或將迅速替代現有314Ah產品,部分新建產線可能會面臨“建成即落后”的困境。
在這場由需求驅動的擴產競賽中,企業不僅需要把握當下的市場機遇,更需前瞻性地布局技術路線,審慎平衡產能部署節奏。隨著新一輪產能的集中釋放,儲能行業的競爭格局或將迎來深刻重構,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將最終體現在對技術趨勢的精準把握,與市場風險的穩健應對能力上。
